本周,我在长沙做项目。周二晚上,小伙伴们说聚个餐,00后的同事选了一家附近较高档的餐厅,因为人数比较多,大厅没有合适的位置,但是我们预算又比较有限,所以她就和餐厅沟通,一是给我们一个包间,二是让我们用团购券。一开始餐厅是不同意的,而且说包间还有低消……但是一番沟通下来,餐厅“妥协”了!
所以我们最后是花了一个大排档的价格,享受了较高档的餐饮和服务,用餐期间,我们讨论,餐厅为什么会同意我们“既要又要”的诉求,这固然有因为我们那位00后同事的“功劳”,而最本质的原因是餐厅当前的生意较以往要差很多,虽然我们用了团购券,但是算下来对餐厅也是一笔收入,总比空一晚好。
据我观察,自从新八项规定以来,那些相对高端的餐厅(特别高端的也没怎么去过)生意肉眼可见的下滑,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走在大街上,早上或傍晚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那些五星级酒店在摆摊,他们要么卖早餐、要么卖熟食、或者就是卖甜品……无论是早餐、熟食还是甜品,价格都很亲民了。
他们为什么要“放下身段”摆摊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原来的模式活不下去了,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直接把店关了呢?因为时不时还会有原来模式下的生意,愿意按原来模式付费的客人,最关键的是老板们一是在等待市场回暖,二是在积极探索和寻找新的模式,用我经常讲的一个策略就是:在环境不好的当下,要竭尽所能、想尽办法“保命”,只要不下牌桌,一切都还有机会,而一旦下了牌桌,就意味着一切都过去了!
最近,我协助一些企业开展“十五五”战略规划编制,很多企业最迫切的诉求是:如何在今年接下来和明年有效的活下来?实际上,这对很多企业来讲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上周我去了一家央企,企业负责人非常焦虑地和我讲,他们单位很多业务部门上半年新签合同额是“0”,这在过去30年是极少出现过,甚至疫情3年,一边防疫,一边还是热火朝天的工作着。
类似地,本月初,我在广东一家国有企业调研,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和我讲,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现金充足,账上躺着很多钱,而今年上半年他们的净利润出奇的低,领导突然有了危机意识,他说,他还是按原来的方式在认真的工作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不对劲,这让我想起当年时任CEO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一个普遍的感受是越来越累,但是获得感却越来越低,问题出在哪里?我理解是,社会买单的逻辑变了!过去,只要干活,就有钱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苦劳”和“功劳”都认同的时代,而当下,越来越多的买家,他只认“功劳”,就是乙方为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为他们面向市场提供怎样的价值和增量,如果是没有可视化、可感知的价值,那企业就越来越不愿意为之付费。
即便真付费,也只是付很少的“辛苦费”,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话讲,就是“一个业务,当它成熟的时候,就不会再有高附加值,从事该项业务的人唯一能赚取的就是'辛苦费’”,辛苦费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苦力成本,大太阳下,在工地上干一天活,赚300块、500块……现在很多的知识型服务,当他不能为甲方、为客户创造更多的可感知价值时,他往往也只能赚“辛苦费”。
我的很多客户和我讲,他们承接的很多业务完全赚不到钱,但是如果不承接这样的业务,后续一系列的业务可能就没企业什么事了,也就是前面我讲到的,可能就直接下牌桌了,所以他们必须要承接前端的“没有钱”或者只有“很少钱”业务,本质是为了获得一个机会,获得一张“不下牌桌”的筹码!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就要推进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企业必须要思考,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所服务的客户的产品或服务链条里到底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如果能够找到这些价值点,毫无疑问仍是有钱可赚的!比如,网传苹果拟推出的折叠屏手机,放弃自研技术,直接采用三星的折叠屏技术,显然三星就能够赚取可观的附加值!
新环境下,仍然用原来的方式应对,似乎已经越来越无效,过去很多企业最简单粗暴的经营方式就是“请客吃饭”,而当下,这种模式越来越行不通,过去那些围绕在大企业旁边形形色色的高端餐馆,如今越来越冷清!有一次,我去见甲方的一个对接人,因为双方白天没空,就约了晚上,而因为刚好是饭点,所以我就订了个餐,我让助理把订餐信息发给客户对接人,客户一收到信息,马上打电话给我,让我取消,说晚上就在他们食堂用工作餐……
实际上,就是我们职场人也一样,过去的工作方式也是越来越无效。以我从事的管理咨询为例,通常在出方案前,我们要深思熟虑,要数据翔实、要逻辑严谨,而这些的前提是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开展研,但是现在很多客户根本不给我们时间……上周我在广州拜访的一家客户,客户认为我们符合他们的要求,这周初就确定了合作内容,但是他们马上提出这个月底要出一份初步思路报告,也就是说不要搞调研、访谈,也不要搞研究,就用我们经验,对行业的理解,对双方前期沟通中问题的思考等形成一份可行的方案……
我和我的同事们沟通中也经常在谈,我们也必然转型,不然就被淘汰了,而我们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熬夜加班”,尽管短期内在应对客户的需求所呈现出来的好像就是熬夜加班,而事实上真正考验我们的是:我们的专业性。我们对行业见解、对趋势的把握、对企业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深思熟虑,而这一切他需要是现成的……不能说“慢慢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